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: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努力创建具有“中国特色、科大风格”的世界一流大学

8月27日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在教育部官网发表文章《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努力创建具有“中国特色、科大风格”的世界一流大学》


文中,包信和校长结合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改委印发的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从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、总体目标和相关举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。


如何创建“中国特色、科大风格”的世界一流大学?下面,我们一起来看包信和校长怎么说。

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是新时期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对于提升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、奠定长远发展基础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近日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进一步指明了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原则、重点、路径和方向。


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范围,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时代进行新一轮创业,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意义重大。为此学校确定的“双一流”近期目标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“科教报国、服务社会”为使命,秉承“红专并进、理实交融”的校训,始终坚持“全院办校、所系结合”的方针,弘扬“崇尚科学、追求卓越”的精神,勇于创新、敢于超越、力争一流。力争至2020年,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,主要办学指标和总体排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,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,成为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,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具有中国特色、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。

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

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实际情况,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,利用“60周年校庆”的历史契机及中国科学院“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”行动计划、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机遇,不忘初心,总结经验,众志成城,勠力前行,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。

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

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中国特色,以世界一流为目标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学科建设为基础,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,集中投入建设资金、集成整合建设资源、集群定向引进人才,突出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,着力加强学科的标志性特色建设;巩固拓展传统优势学科,发展提升特色支撑学科,注重加强管理和人文社会学科,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,完善与优化学科结构,充实与深化学科内涵,提高与强化学科水平,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,形成学科建设、队伍建设、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科学协调发展体系,大力提升学校办学的品牌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。

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

优化学科体系结构,凝练学科发展方向,突出学科建设重点,以创新为基础,以学部建设为抓手,构筑学科高峰。力争基础前沿学科率先进入国际前列,工程高技术学科和医学实现跨越式发展,管理人文学科高水平发展;新兴交叉学科深度融合,生命科学与医学、量子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交叉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,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。


按照“11+6+1”的学科布局重点建设,推动6-8个学科成为世界前列(珠峰),8-10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(高峰)。具体包括: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天文学、地球物理学、生物医学科学、科学技术史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核科学与技术、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,量子信息与网络安全、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、力学与材料设计、信息计算与通信工程、管理科学与大数据等6个交叉学科以及环境与生态学科群等;瞄准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,建设科大新医学(生命科学与医学部)和科大新工科(量子信息科学部、信息与智能学部等)。强化学科内涵建设、统筹推进学科发展,持续提升我校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。

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举措

1.优化配置学科资源

为学科合理布局进行科学规划

学校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,同时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,强化顶层设计,科学谋划学科的布局和发展。在对各个学科发展基础、优势、特色和潜能充分分析基础上,根据“新医学”和“新工科”的发展需要,以“学部”制建设为契机,对相关学科和学术组织进行优化集成和重组,促进前沿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。规范稳妥利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权利,增列发展急需的新的学科点,优化学科结构。


强调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紧密结合,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与潜势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,学科平台建设与学科队伍建设的紧密结合,建设资金分配与建设绩效的紧密结合,实现学科平台、人才队伍、科学研究的有机协调发展。

2. 加大师资队伍的集群定向建设

为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

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及队伍现状,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。通过着力扩大师资规模、努力培养卓越教师和学科带头人、大力引进和造就领军人才、全力建设学科团队,营造一支具有国际学术视野、创新能力强、能带领本学科攀登学科高峰的带头人群体。特别要抓住“千人计划”、“万人计划”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实施的契机,采用按需引进、定向引进等方法,汇聚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。

3. 加速构建学科大平台

为学科建设提供条件保障

创新学科建设机制,构建有利于一级学科各领域、方向相互交叉、融合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。充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契机,在中国科学院“率先行动”计划中,首批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、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;牵头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、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、合肥先进光源、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、超导托卡马克可控热核聚变大科学装置、“未来网络试验设施”等大科学平台;进一步加强理化、生命、工程、信息、微纳、超算等6大公共教学、科研实验中心建设,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设地球物理等新的共享平台。

4. 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

为学科建设创建良好发展环境

坚持以科研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,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,稳步推进“国际学院”建设,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资源,以全球视野和开放姿态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、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

拓宽在校生国际交流的渠道,通过联合培养、短期交流、国际会议、开拓海外实践基地等方式,进一步提高海外交流、访学的学生比例,加强学生跨文化学习、交流和工作能力的培养。在全球范围打造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的高地,支持有条件的院系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“联合学位”、“双学位”项目,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合作建设、联合授课、学分和学位互认的合作培养机制,形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多元培养模式。

5. 形成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

为学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

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经济资源保障。我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:国家财政专项经费拨款、中国科学院对我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的稳定经费支持、安徽省政府对我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经费支持、学校通过学费收入等自筹的建设经费。


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,未来将鼓励通过科技立项、成果转让、人才培养、实验室共建等多种途径争取企业、地方及社会资金投入,形成国家、社会、学校、学科多渠道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。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,集中、定向投入建设资金,提高项目建设效率,形成学科建设多元投入、高效产出的良性循环。

6. 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

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

为推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,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率,学校制订了《“双一流”建设项目监理条例》,成立了“双一流”建设项目监理委员会,通过日常监理和专项监理相结合的方式,对全校“双一流”学科平台项目、公共平台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进行监理检查。并通过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,对各项目的进展状况、资金使用、建设绩效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,并不定期形成学科建设状况分析和评价报告,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领导小组参考。


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,坚持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地位,充分发挥各级学术、学位和教学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,使得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互动。不断激发学科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。

原文载于:教育部网站

作 者:包信和 

编辑:姚琼

来源:中国科大官方微信

推荐阅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